讀書技巧與方法 類別的文章彙整

鯰魚效應-可敬的對手

挪威人喜愛由深海捕撈沙丁魚,而活的魚總是比較新鮮,價格也因此高出不少。

然而,深海捕魚總是需要長途跋涉,成周成月的,補的魚總是還沒到達海岸都已經嗚呼哀哉。漁民們想了無數的辦法,想讓魚兒活着上岸,但沙丁魚總是不忍旅途的疲憊,多以失敗告終。

可是,有一條魚船,那位神秘的老漁夫,卻總能帶着活魚上岸。沒幾年的功夫,老漁民一家便成了遠近聞名的富翁。周圍的漁民做着同樣的事情,卻一直只能維持簡單的溫飽。

這是為什麼?這條船又有什麼秘密呢?

老漁夫死後,人們才發現箇中奧秘。

原來他在沙丁魚槽里放進了鯰魚。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,當魚槽裡同時放有沙丁魚的鯰魚時,鯰魚出於天性會不斷地追逐沙丁魚。在鯰魚的追逐下,沙丁魚拼命游動,激發了其內部的活力,從而活了下來。

這個故事可以告訴我們,一種動物如果沒有了對手,就會變得死氣沉沉,日益僵化。同樣地,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手,那就會甘於平庸,日積月累養成了惰性,最終導致人生的鏽蝕。

故事裡的沙丁魚因為有了鯰魚這樣的對手,才得以長久保持着生命的鮮活。有了對手,我們便不得不自發向上,不得不發揮自己內在的潛能。

許多的人都把對手視為是心腹大患,恨不得除之而後快。其實只要換個角度想想,便會發現擁有一個強勁的對手,反倒是一種簡單的幸福。

因此,不論在於讀書、在於人生的夢想道路上,我們都要適時的為自己尋找一名可敬的對手,除了可以豐富旅途中的色彩之外,也能督促我們,不受長途跋涉的無奈,亦或是路旁的花朵而偏離了人生當中偉大的航道。

 

本篇亦可參照:維基百科(鯰魚效應)、Wikipedia(Catfish Effect)、MBA智庫百度百科

Tags: , , , ,

高一生的讀書準備與物理補習建議

對亞洲區而言、於初升上高中的孩子來說,
感受最大的是高中主科增加、課業也普遍變得繁重,
高中內容整體計算,大約有國初中六倍以上的份量有餘。

換言之,
半個學期高中約略等於整個國中課程的份量、
部份資優或實驗班,更可能不到半學期就超過整個國中內容。
讀書方法、作息計畫的檢討與調整、與每日的改善與進步相對更重要。
因而,除非有特殊的需求,例如:指定校排、物奧競試、科學班先修等,
一般不會建議高一的孩子直接補習,想辦法先有自己讀書節奏才是最重要的。
而高一物理因性質比較獨立,如果是普通進度,真有需要也可高二再考慮補習。

以目前的課綱來說,高一內容較多且較雜,
部份前三志願學校已調整為無高一課程、主攻實驗操作的方式取代。
原因大概是,目前教育體制新增大量實驗題、重視素養題、與專長領域。
再來是因為,以目前的課綱編排來說,
高一的部份,課本內容較多較雜,概要式的講解整個高中三年的濃縮概念。
一般而言如非學校老師認真去區分,學校的考題往往比較難掌握難易間的力度。

至於,如果仍保有高一物理課程的學校而言,如何應對呢?
這種情況下,除觀念外,會建議孩子優先將學校說明的範例、小考考卷先扎實完成;
並將錯誤的類題多演練幾次,時間充足而有必要時,再輔以相關他校常考試題、或補習。

近年學制變化較大,
醫牙、電機、資工等系競爭激烈,留學也需要備審資料。
高一的部分,短期的未來可以先準備一些專長加分的細項,
投稿小論文、參加科展、英檢、數檢等資優、或演辨等多元事蹟,
或是爭取資優競試、參加奧林匹亞比賽等,可以先規劃好相關能力的加強。
這些項目的規劃、投入、及參與,都可能比單純填鴨式的補習,來的好上許多。

升上高一的暑假,
可以先擬定高中整體的讀書準備,
從而細分4:2:1的三次時間分段的進度規劃。
如果透過推甄,高一二可先準備英檢、競試與科展;
在升高三暑假後的九月初,會開始連串的模擬考、段考;
部份科學班、或重點班同學,則進度可能再快上一年或半學期;
可事先將段考、模考、與推甄的準備,預先納入讀書進度規劃之中。

目前國內主要升學方法以學測為主,
對於升高一而言,可以先開始擬定升學校系,
台大、四大、或外國學校,與期望的目標學科與系所。
從而,由目的進一步的以終為始,來擬定現階段的升學策略,
搭配科展、競試,或相關二階段考試/SAT/AP考試等方面著手。
輔升高中的課暇之餘,可先預做些留意與準備。

有關於初上高一,
特別是在物理的讀書方法上有所疑惑,
家長或同學們不要客氣,歡迎隨時留言一起提出討論。

補習不一定需要,
有道是授人以魚還不若授人以漁。
教書、跟行醫應該也是同一個原則原理,
當同學、或病患都不需要我們,或許就是我們成功的時候。

Tags: , ,

高中物理家教班:在家自修評量

依照教學經驗,整理並參考圖書:
(A)醫學院高材生才知道的驚人記憶術(ISBN:9789866228698)
(B)大腦喜歡這樣學:(ISBN: 9789863594475)
物理在家自修檢驗的評量檢核,概略以IQ100作為衡量基準,可自行加減:
 
 

(A)觀念學習
(1) 是否當日與隔日完成複習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Note:首次複習時間,在當日或隔日,課程最大吸收度約90%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Note:首次複習時間,在課程一周後,課程最大吸收度約10%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Ex:  「當日複習」效果十倍優於「課程下週上課前方複習一次」的狀況
 
(2) 是否完成3次複習?(次次間隔3小時以上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Note:完成3次複習吸收率達90%以上;2次複習吸收率約75%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Note:完成1次複習吸收率約45%左右;0次複習吸收率僅10%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Ex:    影響到上課效果,0次複習需10次左右方達相同教學效果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Ex:    1次複習,約2次課程,方達相同教學效果
 
(3) 是否完整複習?(該推導的白紙推過、該背誦的闔書背過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Note:用看得效果減低70%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Ex:    3次複習,用看的需要調整為10次左右的複習方達相同效果 3次÷(100%-70%)=10次
 
 
 
(B)在家練習
(1) 是否平均每日完成6題練習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Note:每日完成3題練習,以確保考試在60分以上;每日6題,確保考試在70分以上
 
(2) 是否每日練習,而非有空練習(理科讀書方式與背科不同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Note:有空假日才練習的效果約減少50%,亦即每週題數需要*2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Ex:   相等條件下,每週完成42題(原21題)方能確保60以上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Ex:   相等條件下,每週完成84題(原42題)方能確保70以上。
 
(3) 題數完成後,是否利用當天零碎時間,思考不會的2題題目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Note:未達成學習效果約減少35%
 
 
 
(C)常見症狀分析
症狀一:
問:高中物理像是天書,怎麼唸都唸不懂?
答:觀念學習的步驟沒做好,參考(A)部份做改善
 
症狀二:
問:這個章節一開始就很用功了,確還是唸不太懂?
答:前面觀念沒學好,後面章節沿用基礎,出現無法銜接的狀況,需要重學基礎來改善。
 
症狀三:
問:物理考試分數怎麼樣都不高,事後檢討卻都懂?
答:在家練習沒做好,參考(B)部份來做改善

Tags: , , ,

談「學」與「教」

一般來說,我會鼓勵我的學生盡量去教班上物理觀念不懂、不會的同學。

其實,學習的同時伴隨著教學,吸收同時伴隨著輸出,才是最完整的「學習」,禮記說到:「學然後知不足,教然後知困」,教學相長之意即在此。

除了能幫助班上同學以外,其實在「教」的同時自己也徹底地複習了一遍,也才能完全了解自己學習的癥結、盲點所在。

「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,知困然後能自強也」,當對方提出意想不到的問題又沒辦法回答時,自己就會主動去找出答案了。

所以說,如果在「學」的同時,又嘗試去教會同學,透過和同學充分地互動問答,並設法自己去找出答案回答同學,才能夠達到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學習效率!

Tags: , , , , , , , ,

物理該怎麼唸?

從十八年餘的補教經驗來看,比較好上手物理的方式應該是先理解觀念,再由觀念衍生出許多式子。式子的產生都必須是符合許多的特定條件,可適用的範圍也隨著條件的限制會相對於使用觀念解題來的少很多。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背誦公式,考試因為無法顧及全面,有時候可用公式、有時候不可用公式,單純使用公式來學習物理,一定會考的不及理想、或時好時壞。

第一次學習,可以先理解觀念、確定所有問題都有初步地解法;再由觀念代入條件得到關係公式,對於常考的試題做第二次的延伸;如果目標在校排、醫牙、或電機等高分群,那麼可能需要更進一步對同一類問題累積許多備用、進階操作,整理出公式中的公式,作為第三次的學習。先求有、再求好,是準備物理比較好的方法。或許有同學會問,如果觀念範圍得以涵蓋全部,我可不可以不要學習公式呢?這個問題需要依照同學的目標而定。如果是歐美西式教育會比偏向觀念的理解應用,考試時間相對不那麼嚴苛,那麼背公式的效果比較有限,不如留下時間做深度思考練習、科展應用、與備審小論文等資料。而如果是亞洲學校,因為偏重於時間要求、入學大考佔比偏高,則需要常用公式適時地輔助,才能從A邁向A+。

物理的科目比較特別,和數學有點類似,會一直援用前面所學,一旦一個部份學不好,後面的章節再怎麼厲害分數也不會高。整個高中物理與國中最大的不同除了涉獵的範圍添增以外,在於向量的操作。而方向處理的問題,大多同學會先在運動學、力學兩個基礎章節浮現。學習上,可優先將力學與運動學顧熟,特別在向量計算力分析操作兩部份。後面章節有變化時,較能夠得心應手,大考也較容易發揮。

讀書需要有方法,重點在於避免無意義的重複學習,這不只用在讀物理上面。八股文常說讀書要先預習、專心聽講、複習也是有原因的,赫爾曼·艾賓浩斯曾經作過一項記憶的研究,劃出了學習曲線,指出在短暫時間內多次的複習,能夠將短期記憶吸收的新知識放到長期記憶區域,這樣一來,就不容易再度遺忘,也省了一直在學習「舊知識」的時間。簡單的說,短時間內多次複習,就是能夠節省日後一直花時間在把知識放入短期記憶區的意思。

另外,物理是一門理科,需要留時間作題目。當然越多越好是沒錯,但是切記,練得熟勝過練得多。練習的意義主要在找到自己不會的盲點,如果都只是表面上的練過、衝題數,但都不去搞懂背後意義及算法、以及自己容易在哪個步驟出錯、錯了還是繼續錯,遇到考試不會那與沒有作無所區別,就是所謂的白努力!做過且做錯或不會的題目要再多加練習,這些題目才是真正作題目的目的,既然作題目的目的就是找到你不會的題目,好不容易尋尋覓覓找到的,這些當然要倍加珍惜、才是練習的重點所在!

最後,無關分數。物理、或者說是科學這門領域,常常只是盯著東西觀察,觀察久了去猜測、或拆解背後的原理原則,往往需要有自己的想法。偉大的物理科學家都是打破既有人類的認知,哥白尼、伽利略、愛因斯坦等等,不勝枚舉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,只有對知識抱持懷疑態度的人,最後才能有最偉大的成就。

Tags: , , , , , , , ,

高中物理解題方法

一般學生最常問的問題是,「這題要怎麼作?」

其實,物理解題有一些方法與步驟,在考場答題時可簡單分為三步

(1) 理解問題

最快速度看完題目說什麼,問什麼,並且不要有所遺漏。
將重要亦混淆的字彙圈選出來;詢問的問題,予以底線處理(要件整理)。
如果不是標準單位(如牛頓/公分)、非指示距離(距地表vs距地心)等需圈出。
(有一種特殊情況,需要在這一個步驟同時處理,有些複雜留待上課再做提醒)

(2) 簡化問題

將題目化簡為學過的例子與題目,或者,換一種簡單的想法。
注意在這個簡化步驟裡,僅是整理問題,不需計算任何東西。
初學者可以從老師在物理課堂講過的章節重點觀念,先羅列對應。

(3) 計算問題

將簡化後的問題加以計算,
可以利用試教課程或是物理簡介課程所提供的方法計算乘除。
並且留意第一步劃底線的問題其單位,適度轉換最後寫出答案。

留意時間
畢竟重點並非考數學計算,
在上述計算流程當中,盡可能留意2:2:1的時間,
如果第三步驟顯然超過這個比例,需要注意是否簡化中產生瑕疵。

在家練習

而一般來說,在家練習物理題目的時候,
盡可能可以用物理課程中說明過不同的方法來演練。
如此可以訓練不同的思考流程,對多變的物理考題預做準備。

考場應對
考試時,需要注意作答時間,
一般學測一題僅約有80秒,指考約略2分鐘多些。
在作答時間受限的情形下,決勝點即在簡化問題(步驟2)的操作。
若在家練習完整,考場上僅須擇一省時方法應對問題;
如果在家練習不完整的同學,可以先列出基礎方法應對(但可能較耗時)。

Tags: , , , , , , , ,

教高中物理的心得分享 [章一]

從大一接家教到現在教高中物理也好幾年了
整理一下幾個點可以運用在平常生活、待人處事上的心得與大家分享
在講義第二章裡面,我們談到了質心、堆木塊的例題
 
 
質心的部份
談到了兩種解法,一種是座標解,一種是圖形解
僅單純使用一種方法,都沒辦法用最快的方式解決新版講義的質心題目,畢竟至少知道存在有「兩種方法都會」的這種方法是比較快算出來的
這或許也告訴我們一件事情,凡事可以不要有所「絕對」,也盡量不要有恣意的個人偏見
多聽聽他人的意見,多了解一些解決方法,適時宜的變通或許才是一項真正有用的方式
 
 
堆木塊的例題
這是一道力平衡的題目,題目是要問同樣的木塊,怎麼擺置才能夠讓木塊突出最多
依照慣例的思考模式,當然最先想到的是先擺第一塊在下面,慢慢往上加
然而故事就發生在此,在「擺放第二塊積木」這個狀態下,一般人都會想說「現階段」突出一半長度當然可以「突出最多」
學過這邊的人或許就會知道,這樣子往上疊加行不通,會限制住往後的發展。更好的方法,是需要依照木塊多寡,改採向下擺設
然而是,現實生活中,木塊怎麼可能由空中向下疊加呢?
或許告訴我們幾項道理,成功的路上,除了不該被「現階段」的花花草草(即是貪心的在現階段想要更多)所惑以外
(成功了以後,我們才知道,這些旅途中的花花草草,是需要捨棄才會成功的,然而就像木塊不可能由上往下擺放一樣,現實生活中怎麼可能先成功,再經過這趟路程?)
在成功之前,我們需要依照自己能力,定好目標,並且盡可能事先做好計畫,依照計畫實行

 
 
提供一些心得給大家參考
可以的話大家也可以分享一些意見,畢竟「方法意見」越多越好嘛
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這些物理教學上面的體會囉

Tags: , , , , , 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