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邊的教學模式,比較希望與一般補習產生不同。
而會多加以考慮,是否可以從數學、物理的學習特性出發?
從特性去設計教學脈落,可能讓我們更深度地去瞭解數理背後的觀念,
以至於瞭解可以應用的問題(不僅於考試),進一步認識目前科學加所遭遇的困難、挑戰。

然而,
亞洲區域的數理考試,常常著重於速度、計算,
我們如何在兼顧考試分數的同時,
去兼顧學習興趣、觀念學習、全面理解,以及數理觀念的連續性呢?

教學模式部份,我們可以這麼去做:
在孩子首次的接觸時,包含使用範圍法、難度排序法、語意學方法,
盡量不使用公式的情況下,先對物理觀念進行深度與廣度間的關聯理解;
對於一般問題、觀念有基本操作方法,看到物理題目有個基本、邏輯化的操作藍圖。
第二次的瞭解,則是著重在考試速度的提昇,在常見題型下推導並整理出物理關係式。
第三次的學習,著眼在熱門科系的成績穩定,任何考題都有二種以上的處理、或備用方法。

在孩子第一次的接觸時,
我們可以盡量不使用公式的情況下先對物理觀念進行深度理解;
思考筆記本可以在這個階段發揮一些功用,藉此也可以訓練孩子的邏輯、歸納能力。
對於一般問題、觀念先有基本操作方法,看到物理題目有個基本的、邏輯化的操作藍圖。
讓孩子藉由探索、與想法的提出,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於科學的興趣,並可用觀念解考試問題。

第二次的瞭解,則是著重在亞洲考試上速度的提昇。
在特定、常見題型下推導物理關係式,使物理在考試上取得速度方面的優勢;
考古題型的類比與歸納可以在這個階段發揮一點功能,課綱也可在此提供一些指引。
而公式的學習在於「常用與否」,常用的關係式可以在賦有鑑別度的問題中發揮關鍵作用。
讓孩子奠基在興趣上,能夠進一步因考試速度的提昇、與自信的增加,進入學習的良性循環。

第三次的學習,主要著眼在校排、醫牙、電機等熱門科系的穩定問題。
對於一般問題、常考問題,隨時都可以有二種以上的處理架構、備用方法,
變換方法的平時練習可以在這個階段累積不少效果,與老師、不同同學間的討論,也會大有幫助。
在追求考題的速算速解、如膝跳反應的同時;亦避免考場分數的緊張浮動,甚或修正有瑕疵的問題。
讓孩子不只在平時考、段考中有一定表現,大考時也能因為備用方法、考題的理解修正,以穩定的輸出。

先求有再求好,在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情況下,
可處理的問題,先由廣層面去探討,以每個題目都會操作為首要;
常出現的考點,再由深度層面去探討,以特定題目都能快速為目標;
熱門科系與前幾志願的準備,再由備用方法練習,以每道題目都能穩定為成就;
如此反覆一至三的過程溫故而知新,循序向後紮根與奠基觀念,逐步向前、並逐步累積。
如果時間可能,生活的哲學中有不少問題可以和物理相互對應,可再進一步的同類類推或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