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s Tagged 高中物理教學

2018高二下資優物理家教班

課程:台北車站一對六高中物理家教班

本頁資訊為:2018高二下學期物理家教班

係有關於學程期間、報名資訊、學程學費、注意等事項;

對於課程的其餘資訊、常見問題,歡迎參考:http://tutor.cyant.net/?p=1998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學程學費:

課程學費:28600 (含全額學費、教材、教室費用)

全勤優惠:19800 (含優惠學費、教材、教室費用)

同時報名:與班上同學同時報名,皆在學期間,第二名8折優惠
推薦折扣:在學期間成功推薦同學參與相同課程,每增一名減免自己下期學費1680
建議目標:學費較高,建議短期以班排前三為目標,大考以全校前十為目標者參加

預約試聽:900/人
三人試聽:三名以上高中同學同行,憑高中學生證可免費試聽
同學推薦:受目前在班同學推薦,憑高中學生證可免費試聽
好友推薦:受過去補習過的同學推薦,憑高中學生證試聽可半價優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課程期間:
107/02/22~107/06/22

正課:周間一個晚上,18:15~20:15
備用:需預留週六早上,受通知參加課程考試/討論/補課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課程簡介:

物理與數學這些理科,
與文科學習方式有很大的差異(參閱)。
除了學習方式,需要日日練習、每每推導以外,
更著重基礎觀念的循序建立,亦即會加法,才有可能真正學好乘法。

本班主要給予高二自然組同學報名,
上學期已參加高一基礎物理班,目標物奧或競試的同學亦可先修。
著重在二下課程,包含動量衝量、星體運動、作功能量、物體碰撞等章。
考期前段,進度先從一般課內的物理範例,釐清基礎觀念,取得物理小考優勢;
考期後段,預計超前各公立高中一般進度範圍,重新對於高二物理做複習,取得段考佳績。

每週評量分數,將提供家長、孩子與老師參考,以利三方隨時調整、修正。
考試評量,家長可以隨時上網參考,以了解孩子在物理各個單元的學習狀況。
課程使用新式高中物理課程綱要,非千年講義,以掌握日後最新大考的動向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適合學子:

主要參與成員為普通高中自然組高二進度的同學,
而科學班,如:建中科學班、附中科學班等,高一進度相同;
以及私校如東山直升班一年級、延平直升班一年級、薇閣直升班一年級亦如是。
而國中資優班前三名、各私校直升班、目標物奧或競試的同學亦可先修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相關期間:
報名期間:107/01/20~107/02/14
預約試聽:107/01/20~107/02/14
正課課程:107/02/21~107/06/21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課程好康:

(1)預先報名者,優先選擇班級座位

(2)報名成功後,可以開始推薦同學參加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課程檔修:

(檔修一)高二上物理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注意事項:

(1)採資優教材與坊間補習班差異甚大(內容約補習班2~3倍間),教學品質考量,中途插班須先參與錄影帶課程補回物理進度,再加入上課。

(2)本班為小班式家教班,基礎如何不要緊,但孩子需對讀書有一定耐心,來班需要定時完成作業。

(3)周間每天家庭作業約30分、周六假日家庭作業為1小時。未完成作業經兩次通知者,家教班得隨時保留退班權利。

(4)本班為二下課程包含動量、能量、星體、碰撞等章,因物理與數學重視基礎,亦考量維護小班教學品質,二上課程未參與者需先補完。

(5)學費可能相較坊間為高,建議孩子最少以班上前三為目標;如果僅希望表現一般,建議找普通物理補習班、線上補習班以節省家長開支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

有什麼其他問題,不要客氣,都歡迎E-mail或網頁留言提出詢問。

 

Tags: , ,

高中物理教學方法:引導興趣的學習方式

高中物理教學近二十年來,所遇到的孩子比較兩極,一種是對物理很有興趣,一種是對物理很沒有興趣。比較少的情況,是介於兩者之間的。

對物理很沒有興趣,主要原因其實大多都是不想要背誦公式。如果探究孩子希望選擇理組而不是文組的原因,某種程度上也是希望不需要太多記憶,但相對而言,推理、推演、計算是可以接受的。如果探究孩子希望選擇文組而不是理組的原因,有不佔少數的一部分,是因為數學物理公式,在學習歷程上所帶來的氣餒、與挫折。

這邊的教法,與一般的物理補習班不一樣,並不會直接丟給孩子們公式、形式、定義,取而代之的,會先詢問:『關於這個命名,我們怎麼樣定義比較合理?』、『關於這個計算,我們的怎麼樣的操作比較適合?』、『這個係數,是什麼意思?我們對他有什麼樣的感覺?』。雖然啟發式的學習起步上會比較花時間,但是因為學習的更深、更遠、更有動機,這些會在後期的收穫時加以表現。

孩子一旦有了初步的想法,我們再順著這個想法去發展、推演,通常會順利很多。臺灣人數理基底很厲害,通常有7成左右的概率,孩子所提出的初步想法就是正確的,如此便只需要導引、討論,而非去講解、記憶。如果同學的初步想法是錯誤的,試誤學習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式,那其實我們也只需要詢問孩子,『那這樣會不會產生這個問題?會不會衍生那類的問題』,依照自己所思所想的進行判斷,通常就會修正為比較正確的思考方向了。

如果心中既定成見的那塊大石沒有放下,後面往往會導致許多的問題。如果心中的那塊大石既已放下,那麼也不需要把老師們心中的大石再丟給同學,會受傷的。孩子們可以在學習的過程當中,自行選擇提起有興趣的材料。

從這個例子來看,我們也可以去思考,好的老師可能只是擅長給予引導,逐步由學生的想法抽絲剝繭,而非給予一個自己心中冰凍已久、需要背誦三尺的成見。我的國文不是很好,所以只能念電機系,但或許,論語的循循善誘,講的就是這個意思。

我們自從出生以來,需要學習,學習著語言,怎麼叫爸爸怎麼叫媽媽;已而,國小了學識字、中學時期學習各基礎知識層面的廣度、大學研究所學習專業的深度。然而,到了公司社會,我們還是繼續在學習,學習著如何與同事相處、上司相處、已而與下屬相處。慢慢的結了婚、生了孩子,我們還是在學習,學習著與配偶相處、如何教導孩子。最後孩子長大了,那個一路上吵吵鬧鬧以來的配偶也成為了老來的相伴,我們還是在學習,學習著如何與老伴相處、如何放下孩子的人生讓孩子放手去飛。人生的最後要回去了,我們都還在學習,學習如何放下懸念、放下回憶與罣礙、放下這用力所提起的人生。如果說,人生就是來一趟學習的旅程,那麼,在這個學習的過程裡面,如果我們作為家長的自己其實只是作為孩子學習人生的「同學」,只是同學比較不同,是一個學長學弟、學姐學妹,所謂的前輩。我們也可學習著,使用「發問」取代「命令」的方式來教育我們所謂的晚輩孩提。如果我們改用「這樣做的話,結果會不會…?那樣做的話結果會不會…?」取代「這樣不行!那樣不行!」,可能更有利於對晚輩的學習、教化、乃至於思考素養。如此,可以讓孩子除了得到我們所分享的人生歷練,更可以讓題孩子有自己思考的能力,因而代代地日新又新。

如果說,人生其實也是一個「悟、理」的過程,我們得到一個答案,我會想去驗證是不是真的答案;而後,我最想做的,是樂於分享我的經歷、與我的解答,但或許不是強加於他人,自己的答案。

我想,我們都是人生當中一起的同學,那麼,你會怎麼做呢?

Tags: ,

高中物理教學方法:差異學習以加其速

學習的效率,重點在於盡量避免重複學習。
避免重複的學習,其一可能來自複習策略或方法上,使得短期記憶容易成為長期,避免反覆學習內容相同的東西;其二則來自於新知識的組織或方法上,使得新知識能夠高效的傳達。前者我們在物理該怎麼念當中,有略做提及,我們這篇就後者的問題加以探討。

物理是門連貫的學科,往往需要在既已學過得內容裡會衍生出新的所學,而常常概念極為相似的章節可以就相異部份來作為比較。
例如,重力學與靜電力,有大量相似之處,一般重力學(高二)的講授在前、靜電力(高三)的講授在後。第一種,此時如果孩子的學習已足,在教學上我們可以將相似部略過,專門加強相異部份、無法比較部份。而第二種,如果孩子在重力學的觀念有所疑惑,此時,與其重述靜電學,不如在重述靜電學相同的時間內,先複習重力學再從其衍生出靜電力學。

對於孩子的先前學習已足的情況,我們可以省去大量新知識傳播的時間;而對於孩子的先前學習不足的情況,我們可以在相同時間內完成舊有知識的複習與新知識的傳達。當然,以這種方法學習,有賴於將教材用心做好規劃,在新章節來臨時,區分為既有與新授的內容,並且依照孩子的程度,決定採取第一種或第二種策略授予。舊的夠熟,學習新的差異,增加學習速度;舊的不熟,學習新的一起複習舊有的,增廣學習範圍。

當然,因為需要瞭解既有知識的熟練度的過程,這種方法需要使用在可與學生互動為的前提下,家教、小班的情況得以順利進行;影帶班、大班的情形,策略的施展或許相對較為受限。家教班課程速度表,也可以參閱:連結,以比較不同物理課程在差異學習下的速度優勢。

其他如:雙狹縫與單狹縫實驗、古典物理與近代物理、波動論與粒子論、巨觀理論與微觀理論…等等。
有者雖證明的原理不同,但實驗上設備、關係式等,有大量相同之處;有者,雖形上本體論的假設不同,但形下亦有相同表現等等;可區分出不少相同、相異之處。

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是論語內紀錄孔子說的一段話。道理上,或許有其相近的地方。
與各位教師們共勉之。

Tags: ,